回顾2岁被拐,父骑废10辆摩托苦寻,找到后却说:要留养父母身边
Hello,大家好,我是豆芽妈妈。
人们认识郭刚堂,是源自2015年以他为原型拍摄的电影《失孤》,影片播出后,引起很多人的关注,但是现实中他的孩子却是在电影上映6年后才找到。
1997年9月21日,这个日期郭刚堂永远都忘不了,他不足两岁半的孩子郭振被人拐走了。
本已结束一天的工作,打算回家享受天伦之乐的他,被这个噩耗击中,看到在一旁痛哭流涕的妻子,他感觉自己被雷劈了,大脑一片空白。
那天晚上,他和村里人将附近村庄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找到半点孩子的影儿。
失去孩子,他也像失去了七魂六魄,无心干别的,只想一门心思把孩子找回来。
于是他向乡亲们借了5万块钱,骑上带有孩子照片的摩托车就上路了。这一找,就是24年。
一、骑废10辆摩托寻子24年
在寻子的路上,郭刚堂骑废了10辆摩托车,除了新疆、西藏等偏远地区,他骑行去到全国32个省市,行程超过50万公里。
50万公里,云和月。风餐露宿、居无定所,他吃了很多苦,是个坚毅的人,尽管茫茫人海,被拐的孩子下落不明,但是凭着坚定的信念,他日复一日地走了过来。
2012年,学会上网的他,创建了天涯寻亲网,两年后又创建了天涯寻亲协会,也成功帮助一些家庭找到丢失的孩子。
他的故事越来越被更多人熟知,鲁豫采访过他,导演也找到他。
2015年,由刘德华主演的电影《失孤》上映,这部以郭刚堂寻子故事为原型的电影,不仅在票房和口碑上获得成功,更在社会层面引发了广泛关注。
郭刚堂当初希望借助影片可以找到孩子的心愿,但是随着影片的落幕,丢失已久的孩子迟迟未回到他们身边。
直到影片上映后的6年后,2021年,郭刚堂才等到自己梦寐以求的这一天。
原来当年自己跨越千山万水,经历风餐露宿,找遍全国寻找儿子的踪迹,孩子就在距离他200公里的地方。
二、找到儿子后却说:要留在养父母身边
原来,当年人贩子夫妇盯上了在家门口不远处独自玩耍的郭振,于是哄骗给他买糖为由,把他带上火车,卖到离家不远处的河南一户重男轻女的人家。
因为走丢的时候年纪太小,郭振并不知道自己不是父母亲生的。这么多年,养父母对他很好,供他读书上大学,他的房子和车都是养父母和两个姐姐给他买的。
考虑到养父母年纪已大,身体不好,自己在河南的工作也很稳定,因此虽然认了亲,郭振最终还是决定继续留在养父母身边,并答应经常回山东看望亲生父母。
郭刚堂不想儿子受到第二次伤害,满足了大儿子的要求。
对于外界的舆论质疑声,认为郭振的做法是“认贼作父”、不孝的表现,郭刚堂站出来给儿子辩解:孩子经常回来,还总是给家里买东西。
他愿意尊重孩子的选择,希望和他重建亲子关系,不想让孩子和自己再面对分分合合的难题。
三、对现状很满意
认亲后,郭刚堂觉得自己的心归位了,这么多年,他一直风风雨雨在路上,因为寻子欠下过外债,陆续这几年也还清了。
据光明网对他的采访记录,本属狗的郭刚堂,却自嘲之前属骆驼,事情和苦难都往身上扛;现在属鱼,只有7秒的记忆,只记得“早上好”、“中午好”和“晚上好”,总之每天都挺好。
他和郭振的相处中,很少提过往的心酸,认为人还要往前看,他和妻子也在和儿子重新建立亲子关系和相处模式。
郭振却想考个摩托车证,因为他知道父亲在过去二十多年里,一直是在这个交通工具上生活。
郭刚堂很欣慰,郭振前两年也结婚了,他们在山东家乡办的婚礼;而他的其他两个孩子也过得很好,二儿子在北京读的研究生,也留在了当地。
郭刚堂对自己现如今的生活很满意,他成了一名三农主播,承包了一片菜地,借助网络平台直播卖当地的农产品,希望以后让家里人过上好的生活。
四、爱是不灭的灯塔
郭刚堂寻子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家庭的团圆,更是整个社会对拐卖问题的反思与进步,在这里面,我们看到很多:
第一, 亲情的力量
郭刚堂寻子的故事感动很多人,因此被改编为电影,得到媒体进一步扩大和人们的关注,这说明个体的坚持可以照亮系统性黑暗。
也像影片《失孤》中提到的一句台词:只有一直在路上,才感觉到自己是一位父亲。
第二,宽容与和解
郭刚堂不追究养父母责任其实也有很多不得已的原因:
首先,他尊重儿子的选择。因为郭振在认亲后选择继续与养父母生活,郭刚堂理解儿子的情感依赖,不愿强行割裂他的生活;
其次,他不希望儿子再次受到伤害。因为追究养父母的法律责任可能让郭振陷入情感与道德的困境,甚至影响他的社会关系;
而且,他选择放下怨恨。24年的寻子经历让郭刚堂看透仇恨的无意义,他更愿意专注未来的团圆与公益事业,这也体现了中国传统家庭观念中的“以和为贵”。
第三, 科技寻亲成为主流
过去找一个失联很久的人,难度无非是“大海捞针”。
然而,科技改变命运,如今科技成为寻亲的关键工具,郭振通过DNA比对被找到,让更多家庭意识到科技寻亲的重要性,全国DNA打拐数据库录入量大幅增加。
第四,关注被拐儿童心理问题
中国“宝贝回家”公益组织数据统计显示,成年被拐者回归率不足30%,90%以上被拐超过10年的儿童,认亲后仍选择与养父母同住。
我们会发现,被拐儿童在经过泪崩的认亲现场后,很多人还是最终选择留在养父母身边,甚至拒绝与原生家庭建立联系。
这背后应该关注被拐儿童的心理机制,因为其长期和养父母生活,形成依赖,甚至被合理化,所以当得知自己被拐后,会产生认知失调和身份认同危机,所以难以接受亲生父母的存在。
虽然民间呼吁“买卖同罪”,但是实际上被拐儿童往往更认同养父母家庭,因此法律也平衡正义和人情,大众层面还是应该考虑到当事人感受、减少道德绑架,尊重被拐儿童的自主选择。
不管如何,这个故事总算迎来圆满的大结局,比当年电影的结局还要圆满。
希望天下无拐,每个家庭都健健康康、团团圆圆。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
最新资讯
- 2025-08-05新疆3.47万亿基建狂潮 土木人才缺口达数万
- 2025-08-05渭南市司法亲子鉴定中心机构地址大全(附8月费用+步骤)
- 2025-08-04回顾2岁被拐,父骑废10辆摩托苦寻,找到后却说:要留养父母身边
- 2025-08-04如何看理想撞卡车实验争议,洞察新旧规则碰撞的职场启示
- 2025-08-04父亲把痴呆女儿弃于雪域荒野,18年后母亲出游偶遇:妈,真是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