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马斯火箭炮开路,亚速旅强攻多布罗皮利亚:俄军132旅吃了大亏

顿涅茨克北部战线进入白热化的标志,不在于一句“拉锯”,而在于谁能把火力与机动压缩进一条足够窄、却足以撕开的“走廊”。

近一周,乌军把拳头对准多布罗皮利亚与波克罗夫斯克一线,宣称已在东部展开反突击并收复若干聚落、合计约160平方公里控制区,前沿拼杀集中在多布罗皮利亚突出部两翼与补给通道节点,战场气氛骤冷成霜。

在反攻叙事和消耗战现实之间,谁能率先把“窄门”打穿,改变战线几何?

亚速与空突的“针刺”,海马斯的“锯齿”

乌军打法可概括为“针刺+锯齿”。

“针刺”,是将亚速第1军(含若干亚速旅)与空突主力穿插至突出部侧翼要点,以步坦小群快速摸入反斜面、逼近俄军前沿掩体,再由特战与空突分队放大缺口;“锯齿”,则是FPV蜂群与海马斯(GMLRS)交替切割:前者猎杀装甲与火点,后者对俄方增援编队与集结点实施面域火力,形成“二次打击窗口”。

公开报道显示,在波克罗夫斯克—多布罗皮利亚方向,乌军多次以无人机引导海马斯拦截俄军装甲突击群与增援纵队,打断其向前沿输血节奏,这种“先定住、再打散”的节奏,让俄军难以把战术渗透转化为稳定前进。

更重要的是,乌军在8—9月间对突出部两侧村落实施“滚动清场”,把俄军原先靠渗透抢占的灰区逐步推回,使战线从“齿状”向“折线”过渡;当折线转为“内凹”,俄军补给线被迫拉长、暴露于炮火侦察之下。

乌方多家权威与国际媒体同步指向:多布罗皮利亚与波克罗夫斯克成为整个东部战场的主攻焦点,伴随乌军宣称的“七处定点推进”。

这既是战果通报,也是牵制操作——逼俄继续往这一方向投送王牌营旅,减压其他轴线。

132旅的“被动消耗”,与俄军再投入的“代价曲线”

战术层面,俄军第132近卫摩步旅承担了突出部打通与固守的双重压力:既要维持对多布罗皮利亚—克拉马托尔斯克通道的火力威慑,又要在乌军“针刺+锯齿”的循环下保住前沿节点。

该旅编入俄军第51集团军序列,过去数月在托列茨克、波克罗夫斯克轴线高频出场;但随着乌军将海马斯与FPV配套使用,其公路纵队与集结地接连受创,阵地轮换与补给节拍被打乱,出现“守不稳—补不上—再增援—再受创”的负反馈。

关于该旅出现在多布罗皮利亚突出部、并承受高烈度损失的报道,已被多家开源与媒体材料交叉提及,虽细节难以独立核验,但与前线战况吻合。

同期,俄军为稳住突出部,不得不从南北别处抽调海军步兵与空降兵至波克罗夫斯克方向,包括155、40与177等单位的轮番增援;然而,装甲密集穿插在这一地带面临同样的“被观察—被定点—被切割”三步循环。

简单说,俄军能在局部制造压力,却很难在火力透明化环境中维持连续推进。

乌方战报与独立媒体均称,前线多次出现俄方增援突击群在到达接触线前即遭联合火力“腰斩”的场景,这使其难以把兵力优势转化为纵深突破。

把镜头拉远到战役层面,乌方在9月18—19日密集释放战果口径:合计约160平方公里“解放”、另有约170平方公里区域“清空”敌军活动,并称在多布罗皮利亚与波克罗夫斯克方向“取得重要进展、俘获若干俄军”。

国际主流媒体谨慎注明“尚难独立核验”,但也同时确认了“战场态势确有变化”的事实:俄军原本夏季以来向多布罗皮利亚—公路轴线的推进,被乌军反击所抵消甚至回退,前线由“俄强、乌弱”的单向叙事,转入胶着中的“拉回”。

这意味着,俄军若要保住突出部的战略效用——威胁第聂伯彼得罗夫斯克方向、牵制乌主力——必须付出更高的“到达成本”。

我的判断与三点推演如下。

其一,突出部的价值取决于能否稳定保持对交通枢纽与补给线的“火控阴影”。

当前看,乌军通过无人机—火箭炮复合杀伤,让俄方难以建立持续火控,突出部更多变成“吸血袋”而非“进攻跳板”。

只要海马斯弹药与侦察链不断档,这一态势短期难以逆转。

其二,亚速与空突的“针刺”依赖小群快打和极短链路后勤,虽然难以一口吃下坚固防线,却能不断逼迫对手轮换与补位,从而制造额外耗损。

若配合对纵深仓储与道路枢纽的持续打击,俄方“前线—后方”的能量传输会持续漏损。

其三,132旅的处境是俄军多支合成旅的缩影:在广域感知下,传统的“靠密度压出突破口”越来越不可行,任何集群化动作都会成为“优先目标”,这迫使俄方将更多部队拆小使用,进而放慢战役节拍、抬高胜利门槛。

当然,乌方的节奏同样不轻松。

反突击要长期奏效,既看火力补给,也看人员轮换与战损恢复。

公开数字之外,真实战果与伤亡往往只在战区与参战单位的“黑箱”中留痕;但可以确定的是:谁能更快在传感—决策—打击的闭环里缩短时间,谁就能把“窄门”扩成“走廊”。

眼下的答案倾向乌方:亚速旅与空突旅的灵活穿插,加上海马斯对增援链路的“锯齿化”切割,已经让多布罗皮利亚的主被动发生转移。

若这一态势延续,俄军继续“保突出、压通道”的收益将递减,代价曲线则进一步上扬。

届时,多布罗皮利亚不再是俄军的“威胁支点”,而会变成乌军持续收割敌方兵力的“磨盘”。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