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谈论二战:若美不支援日本,中国可轻易战胜日本

你是不是觉得美国是正义化身?可在二战前夕,美国人的动作让人看得眼晕。在中国眼里,美国是抗日同盟,值得信赖的朋友;在日本眼里,美国又是有钱的合作伙伴。美国政府天天谴责日本侵略,却不着急断贸易,还在经济上给日本“开绿灯”。于是有人唱赞歌,说美国是正义天使;有人拍桌子,质问美国到底站哪头?当时中国的普通百姓也迷糊了:“帮我们打仗,还是帮日本造枪?”这事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背后有大玄机。

仔细扒拉美国的历史账本,你能发现,这种“左右逢源”的套路不是头一回。早在1917年,美国和日本就签过兰辛—石井协定,给日本在中国的“特殊利益”挂了个牌,但表面又宣称维护“门户开放”。到了1919年巴黎和会上,美国又对日本在山东的权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1931年,日本一口吞了东北,美国嘴上说“坚决不承认”,可石油、机床、飞机零件这些关键物资却继续开卖。1937到1940年,美国对日本石油的出口高达数百万吨,废钢铁更是直线上涨。美国对中国最多只给几千万美元贷款,还远远比不上对日本的贸易额。普通老百姓看新闻,觉得美国谴责得慷慨激昂,结果发现日本的坦克依旧开进来,心里那个郁闷和无奈,谁能懂呢?

就像一场激烈的足球赛,表面上哨响比赛暂停,其实球场上的暗战正酣。1937年南京大屠杀后,美国社会沸腾了,媒体骂得热火朝天,可美国政府只做表面文章,表示“十分关切”,真正动真格的制裁却迟迟没落地。中国政府一遍遍向美国和国际社会求助,但每次得到的只有象征性援助,杯水车薪。美国国会里意见分歧,有人主张“狠点”,有人喊“别急”。更多的,是官员和商人拿算盘算账,担心断了对日贸易损失大。不少中国人曾满怀希望,迟迟等不来真正的救命稻草。那些年,国际舆论一边倒地谴责日本,实际行动却慢半拍。中国百姓明里是等援兵,暗里却在准备靠自己活命。这份假性平静,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剧情突然翻转,1940年后,美国对日本废钢铁的出口迅猛增长,日本的军工物资堆积如山,有力支撑了侵略的脚步。但这种“好日子”没维持多久,随着日本在亚洲的步步紧逼,美国国内压力骤增,限制对日出口的政策连番出台。从石油到机床,很快全部被列入“黑名单”。美国一边掐断日本的关键“血管”,一边把自身太平洋利益牢牢守住。这个转折点不但让日本的军备扩张受阻,也为后来的太平洋战争埋下了伏笔。前些年,美国玩的是“小心翼翼”,此刻却不得不“摊牌”。你发现没有?从最初的“貌合神离”,到后来的“恩断义绝”,每一步都是算盘打得啪啪响。

表面禁令出台后,美国与日本的关系进入冷却期,太平洋风平浪静。但稍微挖一挖,就知道危机其实更深了。禁售石油后,日本军工业遇到卡脖子难题,可又不得不另辟蹊径——偷袭珍珠港这颗“定时炸弹”正悄悄酝酿中。中国本以为现在能“出头”,可美国的援助依然有限,工业动员和战时生产远远跟不上。日本孤注一掷,局势愈发凶险。美国必须同时守护太平洋岛屿、菲律宾和中国利益,结果各方分歧越来越深,军事、外交、商界吵成一锅粥。就像玩围棋,不愿做决定,迟迟不下关键一子,棋局越来越复杂。此时的中国百姓更是“望援心切”,但等来的还是局面僵持。谁也猜不透下步棋到底怎么走,大家都怕一着不慎,被对方一口吃掉。

美国的这些套路真是让人又爱又恨。说是坚定支持中国,结果物资贷款还不如给日本的一角。对日本喊着制裁,实际一手松一手紧。你要是只看美国政府的新闻稿,简直觉得他们是国际正义的灯塔。可要是把账本摊开仔细算,西装革履的大人物们,算盘打得比谁都响。“我们援助中国是对抗侵略者”,这种说法听着可顺耳,就是不落地。反面美国对日本出口的废钢铁和石油,是不是比对中国的援助还实在?要真说美国的远东政策高明得很——明着是和平主义,暗地里是算计主义。不得不感慨,美国这“双面间谍”当得真拿手,说起来对抗侵略,其实早就盘算自己地盘不吃亏。夸他做得漂亮,实际里子全是自己的小九九。

美国在抗日时期到底是中国的盟友,还是日本的合伙人?有人说,美国这是大国博弈的权谋术,既要扛道义,又要看账本;也有人嗤之以鼻,认为美国明明可以彻底断掉对日物资,让日本军工瘫痪,却总顾忌自己的利益。中国人看了憋屈:该帮忙的不帮,嘴上说得比什么都响。美国人还自夸“及时制止侵略”,可见得真心吗?假如换做你来决定,应该是坚决切断与侵略者的所有往来,还是要像美国这样左右逢源?欢迎在评论里说出你的观点,是不是觉得美国的“双重标准”让人哭笑不得?你觉得这种“道义与算盘齐飞”的大国套路对中国有什么启示?别客气,开聊吧。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