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做好两手准备,正式宣布又一新项目,特朗普再想压中国,够呛

特朗普这步棋,是真没算到后手的。

8月,美国对印度挥下50%关税大棒,声称是为了切断俄罗斯的能源收入。结果印度国有炼厂被压得暂停了10月的乌拉尔原油采购,而中国就在这档口悄悄捡漏,一口气锁定了约千万桶的低价俄油。美国想打击俄罗斯,结果帮中国打开了市场缺口。

印度这次中招,不只是钱的问题。2024年它进口的原油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俄罗斯,高关税一加,卖到美国的出口都要亏本,能源安全也立刻亮起红灯。印度炼厂平时要提前一个半月敲定订单,这下干脆不下单了,巴拉特石油、印度石油全都按兵不动,就等政府发指令。

这边印度犹豫不决,那边中国炼厂动作麻利。外媒的数字很直接:8月中国日均从俄罗斯进口75万桶石油,连续几个月当上俄罗斯第一大买家。更关键的是,中俄早就搞好了自己的航运和保险体系,制裁的那套在中国这边根本不好使。

这不是一次性的机会,中国是有步骤地利用全球的能源波动,填补别人让出来的空位。等美国忙着能源施压的时候,8月21日,中国石化丢了一颗重磅炸弹——红星页岩气田探明储量1650.25亿立方米,顺利过了自然资源部的审定。

这口气田不在西部荒原,而是在湖北、重庆交界的深处,埋深3300到5500米,地质结构特别复杂。江汉油田攻坚技术关,从每天8.9万立方米的单井产量干到了32.35万立方米,硬是啃下了志留系以外第一个千亿立方米级的新层系页岩气。这个数字背后,是实打实的能源自给力。

所以,这次局面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外部市场的低价俄油,内部自家的新气田,中国在内外同时加了一道保险。对比之下,特朗普的算盘显得有点陈旧,像是还在用十年前的工具敲现在的锁。

其实早在7月底,中美在斯德哥尔摩的经贸会谈上还同意延长一部分暂停的关税措施,外人看起来似乎是往缓和的方向走。但几天后,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直接把中国对俄、伊的石油采购搬到了谈判桌上,还威胁要对买俄油的国家加征关税。

问题在于,当他在8月19日接受采访时,对印度是开口就指责,说印度靠俄乌冲突赚钱。但说到中国的时候,他突然变了语气,说“中国不同”,没再提加关税的事。什么意思?就是知道眼前这套招数,对中国作用不大。

原因其实不复杂。中国这几年把能源供应线路铺得很全,俄罗斯、中亚、中东多个方向都有合作。美方突然抬价的关税武器,并不能真正卡住中国的脖子。再加上国内的能源储备和独立开发能力,回旋的空间非常大。

特别是这口红星页岩气田的时机,几乎是精准打脸。特朗普政府想着用能源牌牵制中国,结果正好赶上中国在能源自给方面取得新突破,就好像你打算掐断别人粮道,结果人家宣布自己粮仓新收了满满一季。

而且,外部的化石能源保障,中国还在同步加速清洁能源的布局。2023年,中国新增光伏装机容量216.88吉瓦,新增风电75.9吉瓦,这都是全球第一的水平。这种双轨并进的能源战略,让外部压力变得越来越像无效消耗。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外交部在面对美方威胁时,说出了“关税战没有赢家,胁迫施压解决不了问题”这种硬气话。不是逞口舌之快,而是心里有底气,知道这场对抗的筹码已经大不一样。

反观美方,他们想通过关税调整油市格局,理论上能同时敲打俄罗斯和它的买家,但这套路子在现实里并不均衡。对印度确实是杀伤力很大,但对中国,反而是促成了“低价进口+技术突破”这对组合拳。

从“一带一路”下的海外能源合作,到国内难度极高的深层气田勘探,再到光伏和风电的持续跨越,中国的能源安全体系已经是多元且稳定的。这不是临时抱佛脚的应对,而是多年累出来的底盘。

在能源这个当下中美博弈的重要战场,美国的这波出手有了意料之外的结果。印度的喘息,中国的增购,国内的突破,新旧能源齐头并进,局面已经在暗暗变化。

8月的油市和气田消息并排着看,就能明白,有的战,是在谈判桌上打的;有的战,其实早就埋在地底三千多米的地方了。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