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红文旅项目,为何撑不过三年?

全国网红文商旅项目,正在排队亏损。

01

这两天,投资超8亿元的大型演出项目《只有峨眉山》停演一事在媒体上炒得沸沸扬扬。

从财报上看,该演艺项目正式对外演出运营后一直在高额亏损,其背后主体公司云上旅投累计亏损总额高达6亿元,直到今年6月15日终于对外宣布停摆。

峨眉山A2025年中财报

《只有峨眉山》黄了,却让我想起前段时间出差长沙,造访另一个网红文旅地标——超级文和友的经历。

那晚,我和当地朋友约着吃夜宵,本来想随便找家街边小馆子算了,朋友突然问:“你去过文和友吗?”

我下意识地称:“每次听说要排好几个小时队,就劝退了。”

朋友笑了笑:“现在不用排了,我带你去看看。”

我们一路走进海信广场,电梯直上,没有喧哗人潮,也没有拍照的游客堵在门口,服务员礼貌地招呼入座,点单上菜都很快。

朋友要了份蒜香龙虾做夜宵,但吃着吃着,我发现有些不对劲,楼上好几层空空荡荡,5楼、6楼的餐桌全收了,昏黄的灯光下,只有清洁工在慢悠悠擦地板。

我有点出神,这个被称作文商旅教科书、长沙流量地标的超级项目,还是当初刷屏朋友圈、排队4小时才能吃上的文和友吗?

此时,朋友悠悠说了一句:“早就不比当年喽......”

长沙文和友不再爆满并不是个案。

上周末,我在深圳出差,又特地去花了几个亿打造,占据黄金地段,开业不到两年的深圳文和友,那里同样人气寥寥,大部分区域变成了空置展陈,少数餐饮撑着门面,一到晚上九点,连收银员都比顾客多。

广州文和友更是在今年2月租约到期后,直接关店撤离。

应该说,这些年,全国网红文商旅项目关停抑或遇冷正在此起彼伏地上演。

往近了说,今年湖南张家界还有一个更让人肉疼的投资案例。

大庸古城,总投资25亿元,复刻唐宋时期建筑风貌,占地广阔,配套演出、灯光、水秀一个不落。

可结果呢?日均购票人数不足20人,停车场比景区热闹。

整整25亿,换来一个空城。

为什么会这样?一位当地司机曾和我苦笑着说:“其实就是花了二十几个亿建个夜市。”

你细品,是不是有点熟悉。

再往远了说,西北也没逃掉这股网红文商旅失败潮。

陕西蓝田的白鹿原民俗文化村,曾经是全网刷屏的“关中网红村”,刚开业那年,日接待游客一度破15万,连春节高速口都被堵爆。

结果不到四年,项目彻底关停、商铺全关、地上荒草丛生,甚至已经开始被拆除。投资方原计划三期投3.5亿元,最终只投了一期就撤退。

一位村民直言:“里面就是小吃、民俗工艺和拍照道具,来过一回,傻子来第二次。”

不只是老项目抱憾落幕,一些新项目也开业即亏损。

比如杭州的闻堰老街,疫情期间投资一个多亿,立志打造“杭州版文和友”。

现在?

招商失败,消防没过,停车难,游客找不到入口,美食广场全关门,甚至连老街门口的咖啡馆都写着“闭店大吉”。

这些排队死亡的文商旅项目有一个共性:看起来热闹非凡,实则一地鸡毛。

02

说来有趣,游客是来过的,社交平台也铺天盖地地吹捧过,开业时人山人海,朋友圈一夜刷屏,但过了一两年,我们却发现,这些红得发紫的文旅项目,一个个都红着红着就没了。

这是网红文商旅项目自身模式出了问题吗?

真相说来也简单,绝大多数此类项目的网红流量是一次性的,商业转化却是长期的。

以打卡为目的的游客,是典型的“拍照经济”用户。

他们带着相机、滤镜和兴奋来,不是为了吃饭、不是为了看展,而是为了拍张能发朋友圈的照片。

拍完转身就走,人多了,并不代表能赚钱。

重庆洪崖洞是国内网红文旅的天花板了吧?每年1亿游客来重庆,每天七万人次涌入洪崖洞。

可就这样,重庆联交所公告显示,2023年它净利润还是亏了157万,倒数三年则亏了500多万。

不是没人,是没人愿意花钱。

更离谱的是西安大唐不夜城,2024年接待了7475万人次,营收却只有7574万。

算一下,人均消费1.01元,比小区楼下的自动售货机都低。

而且2023年人均消费还是1.55元,也就是说,人是越来越多了,钱是越赚越少了。

这类网红景区大多是开放式街区,没门票,就只能靠二次消费养活自己,可惜人来只拍不买,摊主不赚钱,景区拿不到抽成,就只能靠补贴撑着。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网红文商旅项目的内容同质化,缺乏复购动力。

以《只有峨眉山》为例,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剧情和对白,其实主题和演艺手段与《只有河南》是高度重复的,呈现太多的表演手段、舞台陈设、投影技巧、演员肢体动作的雷同化倾向。

客观说,在项目操作上王潮歌导演是成功的,因为她有一个高效配合的团队,可以在短时间完成大量重复类的工作。

但从观众视角上看,从《又见平遥》到《又见敦煌》再到《只有峨眉山》审美疲劳在所难免。

而过去几年,我们刻意跟风,把文旅项目做成了夜市+仿古街+非遗摊+大型实景演出的网红四件套,从西北到华南,从古镇到县城,千篇一律,毫无新意。

就像白鹿原民俗村最初也靠“关中风情”吸引人,但一走进去,除了烤串小吃摊,就是义乌小商品。

景区说这是民俗,游客说这是地摊,“文”和“旅”都没做好。

被网红文商旅项目一轮轮收割智商税后,消费者也开始反网红。

说白了,网红文旅的最大问题是为了流量而建,却很容易让人去过就忘。

毕竟最早几年,打卡圣地是社交货币,现在大家反而反感摆拍套路。

我们翻山越岭来,就是为了一张怀旧滤镜配仿古街、高度雷同舞台剧背景的照片?那真不如在小红书用AI修图得了。

更何况现在年轻人讲究生活感,不是舞台感。

他们更爱安静地喝个村咖,跟店主聊聊天,也更愿意为在地体验买单。

有时候,一个能复购的Labubu带来的情绪价值,都远胜一栋为拍而拍的仿古戏楼。

03

这两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网红不能养活文旅,流量不能兑成人民币这个现实。

那么,潮水退去之后,文旅项目到底该怎么逃出生天?

我认为别再想着蹭热度了,要回到做内容本身。

如果你今天还在问“怎么做个像《只有峨眉山》一样的文旅项目”,那说明你还在用2018年的思维看2025年的市场。

真正成功的项目,从来都不是照搬出来的。

举个例子,苏超是网红吗?不是,但它今年彻底出圈了,直接带动江苏省内景区预订量同比增长了305%。

它不搞快闪演出,也没有滤镜+摆拍,只是抓住了“草根足球+地方文化”的核心,用群众赛事+文旅联动发力,顺便带来旅游消费。

你越是真诚做内容,越能养活自己。

现在的年轻游客,尤其是30岁以下这一代,对这套极为敏锐。

他们愿意为乡村文艺生活、二次元周边、互动沉浸式餐厅、演唱会花钱,只要你不是装文化,而是真的有文化。

所以文旅项目的底层问题是你到底在讲什么故事?你敢不敢说真话?

此外,文旅泡沫年代,很多景区别再想靠大建特建赚钱,而要靠运营活着。

正所谓爆红靠运气,长红靠运营。

很多文旅项目的核心问题不是游客不来,而是没人管。

行业内一家知名的J公司在各地打造了很多千篇一律的夜游项目,今年又和很多地方政府搞起了“业绩对赌”,看起来挺稳妥,但人家方案费挣到手后,就算赔点没达标的收益又如何呢?

实际运营时,招商靠朋友,商铺交完钱,不管死活,演出不更新,厕所脏乱差,停车没人管……

这些看起来不值钱的细节,才是一个景区能不能留下回头客的关键。

你看现在很多地方反而冷启动更成功,比如安吉县培育出的特色“村咖”产业,年接待游客超615万人次,最后形成1.21亿元富民产业。

没有大投资,不拍宣传片,但有懂内容的运营团队、有持续更新的活动节奏。

文旅真正的商业模式,不是一次性收割流量,而是一个社区型的慢生意。

最后,地方政府也要学会搭台,不要再总想着上台唱戏了。

我们之前撰文说过,现在不少地方把文旅项目当成形象工程来干,规划没定清就上马,地还没审批就搞开业,招商合同签完就不管,最后资金链断、开发商跑、商户亏、游客骂,损失的是所有人的信任。

文旅项目不是政绩秀场,是长期生态,贵州水司楼那些网红负面工程都是这么大手一挥搞来的。

一个成熟的文旅项目就应该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把舞台搭好,把政策放松,把税收透明,剩下的再交给市场。

要知道开业时的领导发言带不来客人,文旅项目里的那点真东西才能打动年轻人。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