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4座因省名命名却失去省会地位的委屈城市

中国有四座城市,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最失落也最令人遗憾的城市。它们的名字不仅为所在省份命名,但最终却丧失了作为省会的身份,这四座城市分别是吉林市、苏州市、安庆市以及徽州。

在这些城市中,吉林市的处境尤为特殊。吉林省的名称,正是源自吉林市,这种省市同名的情形在全国范围内极为罕见。清朝顺治年间,东北地区设立了宁古塔昂邦章京,辖区覆盖了如今的黑龙江、吉林以及外东北地区。到了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政府修建了吉林城,即后来的吉林乌拉,这是“吉林”第一次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康熙二十二年后,宁古塔将军移驻吉林城,吉林市自此成为吉林地区的行政中心,履行省会职能长达两百七十年。乾隆时期,宁古塔将军正式更名为“吉林将军”,吉林这名称开始指代更广泛的行政区域,统辖松花江、绥芬河、牡丹江等流域,以及外兴安岭、日本海等地。新中国成立以后,东北行政区划大幅调整,1954年吉林省省会由吉林市迁至长春市,吉林市由此降为省辖市,失去主导地位。

苏州市的经济实力在所有失落省会城市中最为突出。以2023年为例,苏州的GDP高达2.47万亿元,甚至超过部分省级行政区。苏州不仅经济发达,文化底蕴深厚,始终与杭州并列江南名城。在江苏省命名之初,“江苏”二字正是由江宁(南京)与苏州合成,可见苏州在省级行政区划中地位的重要。

事实上,苏州曾长期与南京共享省会职能。从清朝康熙六年开始,江南省因辖区过大一分为二,“江苏省”由南京和苏州共同组成。行政体系上,“两江总督”驻南京,而江苏布政使、巡抚则设在苏州,形成了特殊的“双中心”格局。最终南京成为唯一省会,而苏州则以地级市身份存在至今。新中国成立后,江苏省多次调整行政区划,省会由不同城市迁移,最终南京得以确立省会地位,苏州则与省会之位擦肩而过。

安徽省的安庆市,则是另一座失落的省会。安徽省的名称源自“安庆”与“徽州”,两地分别代表省内的地理与文化核心。安庆凭借其战略位置,自古便是江南要冲,守护长江门户。安徽设省伊始,省会便设在安庆。清朝时期,安徽行政办公一度在南京,两省共处一座城,直至乾隆二十五年,原本驻南京的安徽政府官署才迁回安庆府。安庆享受了短暂的工业、军事发展黄金期,成为“长江五虎”之一,但在解放后因行政区划变动失去了省会地位。

徽州虽声名远播,却未能保留独立建制。作为安徽省文化象征,历史上的徽州府管理着六县,文教事业发达。但1987年,徽州地区与周边县市合并成立了黄山市,徽州只作为一个区被保留,最终它的名称也被黄山市取代,成为城市更名历史上的一大令人唏嘘的案例。

事实上,类似遭遇的不止这四座城市。保定、桂林、开封等也曾长期作为省内核心城市,但随着行政区划调整,最终失去了省会的身份。这些城市的名称未能直接成为省名,因此他们的失落和遗憾,与吉林、苏州、安庆、徽州相比,尚有差距。

至于那些后来成为省会的新兴城市,比如长春、石家庄、郑州、合肥,它们凭借自身独特优势成功逆袭,成为新的地区中心。有关这些城市崛起的故事,或许要留到后文细述。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