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晚年曾坦言:我从不信命,但在老虎厅杀了杨宇霆后,我却不得不信
创作声明:本故事基于真实历史事件进行叙述,所有内容均来源于史实记载,如有表达的观点仅代表笔者个人理解,请理性阅读。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特此说明!谢谢!
01
说起杨宇霆这个人,在东北那可是响当当的人物。
1885年出生在法库县的一个小地方,家里也不算富裕,可这小子从小就聪明。1909年被选送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这在当时可了不得,能去日本留学的都是人才。
回国后,杨宇霆进了张作霖的队伍。当时东北这地方军阀林立,张作霖只是个小头目,想要出头可不容易。
1916年,袁世凯称帝失败,东北也跟着乱套了。张作霖想干掉袁世凯的手下段芝贵,可自己实力不够。
这时候杨宇霆站出来了,给张作霖出了个主意:联合冯德麟一起干。结果还真成功了,段芝贵被赶跑,张作霖当上了奉天省督军。
这一仗让杨宇霆名声大噪,从此成了张作霖的心腹。
可杨宇霆真正让人刮目相看的,还得说1918年的"秦皇岛截械"事件。
那会儿直系和皖系正打得不可开交,冯国璋花大价钱从洋人那里买了一批顶级武器,准备运到前线。杨宇霆一听这消息,眼珠子都亮了。
他跟徐树铮一商量,趁着乱劲儿,直接把这批军火给劫了。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冯国璋买这些武器花了多少钱啊,结果全让杨宇霆给端了。冯国璋气得要死,可又没办法。
张作霖拿到这批武器,一口气武装了7个旅。要知道,那时候有了好装备就等于有了话语权,奉系军阀一下子就跟别人拉开了差距。
"秦皇岛截械"这事儿传遍了全国,大家都知道东北有个杨宇霆,不光脑子好使,胆子也够大。
02
有了杨宇霆的帮忙,张作霖的日子越过越好。可1922年的第一次直奉战争,奉军败得一塌糊涂,张作霖差点连老家都保不住。
这时候张作霖又想起了杨宇霆。
杨宇霆接手后,成立了东三省陆军整理处,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那些绿林出身的军官,能力不行的全给换了,换上受过正规训练的人。
他还亲自给奉军搞训练,用的都是从日本学来的先进理论。
短短两年时间,奉军脱胎换骨,战斗力提高了不知道多少倍。后来有名的"奉军五虎"郭松龄、韩麟春、李景林、张宗昌、姜登选,都是杨宇霆培养出来的。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这回奉军可不一样了。
张作霖任总司令,杨宇霆当总参议,十五万大军气势如虹。再加上冯玉祥在北京搞政变,直系彻底乱套了。
奉军经过苦战,一路打到山海关,再打到石门关,最后连北京都拿下了。
张作霖的地盘一下子从东三省扩张到了大片地区,这绝对是他军事生涯的重要时刻。
这里面杨宇霆的功劳有多大?可以说没有杨宇霆,就没有张作霖后来的辉煌。
杨宇霆不光会打仗,外交手段也厉害。因为在日本留过学,他对日本那一套很了解,知道怎么跟日本人打交道。
张作霖听了杨宇霆的建议,对日本人采取了很巧妙的策略:表面上客客气气,暗地里一分便宜都不让。
日本人想在东北开工厂、建学校,张作霖嘴上答应得好好的,转身就让杨宇霆去办。杨宇霆接手后,这事能拖就拖,能推就推,日本人每次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在杨宇霆和张作霖的配合下,日本人在东北的扩张受到了很大限制。可以说,杨宇霆就是东北抵抗日本侵略的一道重要防线。
03
好景不长,1928年6月4日,日本人在皇姑屯搞了个大爆炸,张作霖当场被炸死。
消息传来,整个奉系军阀集团都乱了。张学良虽然是张作霖的儿子,可毕竟年轻,那些老臣们能服他吗?
杨宇霆这时候的态度就很微妙了。他跟着张作霖打了这么多年仗,什么大风大浪都见过,心里多少有点不放心这个28岁的年轻人。
更要命的是,在东北易帜这个重大问题上,杨宇霆和张学良的立场完全不一样。
杨宇霆坚持东北要保持独立,不能投靠南京政府。他觉得东北有自己的军队,有自己的地盘,为什么要听外人的?
可张学良不这么想,他觉得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东北不能总是游离在外。
这种政治立场的分歧,是两人矛盾的根源。
除了政治分歧,杨宇霆在日常生活中对张学良也不够尊重。
有一次,张学良正在家里抽大烟,有紧急公务需要处理。官员找不到张学良,就去找杨宇霆。
杨宇霆一听就着急了,直接找到张学良,语重心长地说:"你这样可不行,你父亲在世时你可不敢这样!抽抽抽,身体都要垮了!"
当着下人的面被人这样说,张学良的脸上有点挂不住。两人从此产生了隔阂。
可真正让张学良下定决心的,还是1929年1月7日的那场寿宴。
04
杨宇霆给老母亲办七十大寿,这在当时的东北可是大事。
各路名流都来了,孙传芳当总招待,程砚秋登台唱戏,连蒋介石、白崇禧、阎锡山都派代表送礼。就连日本政界都有人来祝贺。
张学良虽然跟杨宇霆有矛盾,可面子上还得过得去。他准备了三十根金条、两万块银元,亲自去祝寿。
可等张学良到了杨公馆,看到的场面让他心里凉了半截。
客厅里人声鼎沸,官员们该打牌的打牌,该聊天的聊天,对张学良这个东北最高领导人的到来,大多数人只是点点头,连起身都懒得起身。
张学良在一旁坐着,心里很不是滋味。
就在这时,外面有人喊:"督办到了!"
瞬间,整个客厅安静了下来。所有人都停下手里的事,全部起立,满脸堆笑地等着杨宇霆进门。
杨宇霆昂然走进客厅,向大家挥挥手,示意坐下。这派头,这威势,确实很有气场。
对比太明显了!同样是进这个客厅,杨宇霆受到的待遇跟张学良差别很大。
更让张学良难堪的是,杨宇霆看到他后,只是淡淡地说了句:"小六子来了啊,随便坐坐,吃完就走吧。"连握手都没有,就像对待一个普通客人。
张学良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如此对待,这口气实在难以下咽。
回到家里,张学良跟夫人于凤至诉说委屈:"大姐,你看今天这情况,我这个东北王当的,还不如杨宇霆一个下属有面子。"
于凤至也很不高兴:"这杨宇霆太过分了,真当自己是东北的主人了!"
可于凤至毕竟是女人,心肠软一些,劝张学良说:"算了算了,大家都是一家人,何必搞得这么僵?"
张学良勉强压下了怒火,可心里的想法已经萌生了。
1929年1月10日下午,杨宇霆和常荫槐来到了大帅府,他们要跟张学良商量成立东北铁路督办公署的事。
说是商量,其实就是通知。杨宇霆直接拿出事先拟好的文件,让张学良签字。
"中东铁路是中苏合办的,一向不受东北交通委员会管辖。成立东北铁路督办公署,就能把中东铁路纳入我们的管理范围。"杨宇霆说得理直气壮。
张学良看着这份文件,心里明白,杨宇霆这是要抢夺交通命脉的控制权。交通对于军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杨宇霆这是要进一步掌握实权。
"这事涉及外交,需要上报南京政府,从长计议。"张学良强压心中不快。
"别跟我咬文嚼字!赶紧签字!"杨宇霆一点都不客气。
张学良知道,今天如果妥协了,以后在杨宇霆面前就再也抬不起头了。可当面翻脸,自己也没有必胜的把握。
"两位叔叔,天色不早了,不如先吃个饭,饭后再商量?"张学良强挤出笑容。
杨宇霆和常荫槐对视一眼:"饭就不吃了,我们回家吃,吃完饭再来听你的决定。"
说完,两人起身就走。
目送杨宇霆和常荫槐离开,张学良心里已经下定了决心:今晚就要解决这个问题!
05
杨宇霆和常荫槐走后,张学良再也压不住心中的情绪了,顺手把桌上的茶杯摔了个粉碎。
响声惊动了于凤至,看到丈夫这副样子,她知道大事不好。
"大姐,老贼欺人太甚!今天我就要了结这件事!"张学良咬牙切齿地说。
于凤至一听,吓坏了:"学良,你可千万别做傻事啊!"
"我问老天爷,看看是不是该处理杨宇霆!"张学良从兜里掏出一枚银元,"如果正面朝上,就是天意如此!"
说着,张学良把银元抛向空中。
银元在空中翻滚,落地——正面朝上!
张学良愣住了,于凤至更是脸色发白。
"再来一次!"张学良再次抛掷银元。
还是正面朝上!
张学良连抛了6次,每次都是正面朝上!
"这……这怎么可能?"张学良自己都不敢相信。
于凤至看到这个结果,知道再劝也没用了。她含着眼泪说:"学良,既然是天意,我也不拦你了。"
张学良走到父亲的灵位前,跪下磕了三个响头:"爹,您在天之灵保佑,儿子今天要为您清理门户了!"
起身后,张学良叫来警务处长高纪毅,压低声音说:"杨宇霆、常荫槐等会儿就到,你安排几个靠得住的人,把他们处理了。"
高纪毅吓了一跳:"少帅,在哪里动手?"
"就在老虎厅。记住,他们身上都带着枪,小心行事。"
夜色渐深,杨宇霆带着常荫槐再次来到大帅府。按照大帅府的规矩,任何人进府都不能携带武器,可杨宇霆根本不把这规矩当回事,腰间还是别着手枪。
"小六子,小六子……"杨宇霆一进门就大声叫嚷,还是那副强势的样子。
张学良连忙出来迎接,带着两人进了老虎厅。
"两位叔叔,我去拿点西瓜给你们解渴。"张学良找了个借口,起身离开。
杨宇霆和常荫槐坐在老虎厅里,还在商量着怎么让张学良同意。他们万万没想到,事情会发生变故。
张学良刚走,老虎厅南门突然被推开,高纪毅带着6名全副武装的卫兵冲了进来。
"这是干什么?"杨宇霆刚要起身,就被两名卫兵死死按住。
"奉少帅命令!"高纪毅面无表情地宣读,"杨宇霆、常荫槐阻挠国家统一,其心可诛,现就地处死,立即执行!"
话音刚落,枪声大作。
杨宇霆和常荫槐甚至来不及反抗,就倒在了血泊中。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奉系干将,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枪声过后,老虎厅里一片死寂。只有血腥味在空气中弥漫。
06
第二天一早,张学良对外发布了《杨常伏法之判决书》,罗列了杨宇霆和常荫槐的七大罪状:"暗结党羽,图谋内乱,勾结共产,颠覆国府,阻挠和议,把持庶政,侵款渎职。"
消息传开,举国关注。
国内军政界人士对张学良的果断手段议论纷纷,有人说他有魄力,有人说他太严厉。
日本方面听到消息后,反而暗自高兴。杨宇霆这个最懂日本、最难对付的对手不在了,以后在东北的行动会容易很多。
张学良虽然除掉了心腹大患,可内心并不轻松。毕竟杨宇霆跟着父亲打拼了这么多年,功劳苦劳都有。
念及祸不及家人的道理,张学良给杨、常两家的夫人各送了一万银元的抚恤金,还亲笔写了挽联。同时下令,任何人不得觊觎杨、常两家的财产,不得欺负孤儿寡母。
可这些都改变不了一个事实:东北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军事人才。
1934年,胡适在日记中写道:"杨宇霆若不死,东北必不会如此轻易失掉。"
这话说得有道理。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只用了几个月就占领了整个东北。如果杨宇霆还在,凭他对日本的了解和军事才能,东北的抗战肯定不会这么容易失败。
张学良晚年回忆起老虎厅事件时,脸上已经没了当年的杀气,更多的是一种复杂的情感:
"我这个人不大信命,可为了这事真的迷信了一回。连掷六次银元都是正面,不是我无情,是老天无情啊。"
可历史没有如果,杨宇霆死了,东北的命运也就此改写。
创作声明:本故事基于真实历史事件进行叙述,主要依据《杨常事件》相关史料记录、奉天档案,参考文献包括胡适日记1934年记载、张学良晚年回忆录,并交叉验证了当时报纸报道和相关人员回忆。银元占卜细节来源于张学良个人回忆,史实性存疑。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特此说明!谢谢!
最新资讯
- 2025-09-18张学良晚年曾坦言:我从不信命,但在老虎厅杀了杨宇霆后,我却不得不信
- 2025-09-18批量重命名文件夹文件全攻略,工具、规则及常见问题解答
- 2025-09-18公众号抽奖怎么限制仅好友参与?公众号抽奖防止薅羊毛技巧有哪些
- 2025-09-18海南码垛机
- 2025-09-18宿州钎焊液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