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是防御,日本却把战斧当护身符

文︱陆弃

日本要在军舰上装“战斧”了!说是试射,其实是赤裸裸的“突破防线”。更讽刺的是,这一切还打着“防御”的幌子。

日本防卫大臣中谷元已经确认,老牌的“宙斯盾”驱逐舰——DDG176“鸟海”号,将被改装成能发射美国的BGM-109“战斧”巡航导弹。预算18亿日元,计划在2026年3月前完成改造,然后赴美试射。换句话说,日本这艘1998年服役的老船,将摇身一变,成为能打千公里外目标的进攻性平台。别忘了,日本政府买的可不是样子货,而是货真价实的400枚“战斧”,总价23.5亿美元,合同早在今年1月就签好了。

有人可能会问:日本不是一直强调“专守防卫”吗?笑话。专守防卫如果真能解释“战斧”这种能飞1600公里打陆上目标的巡航导弹,那连字典都得改写。从2017年安倍晋三内阁就开始酝酿,如今岸田政府干脆把遮羞布撕掉。理由依旧是老掉牙的“朝鲜威胁”,但实际上,谁都知道这东西瞄准的绝不仅仅是半岛。等导弹一上舰,日本海上自卫队的金刚型、爱宕型、摩耶型,甚至未来的“宙斯盾系统舰”,全都能带着战斧四处游弋。到时候它们的打击半径能覆盖谁?答案不言而喻。

日本原计划全买Block V型号,可谓最新货色,但后来为了提前交付,改成200枚Block IV加200枚Block V。换句话说,日本宁愿买一半旧型号,也要抢时间——急成这样,到底是等不及谁?首批将在明年3月底前交付,之后鸟海号就去美国试射。这不是演习,这是试探。背后的逻辑很简单:先让日本舰艇拥有发射能力,至于战斧导弹数量够不够,那是后话。一步步来,今天是鸟海,明天可能就是摩耶,再往后?整个海自舰队都能远程开火。

别忘了,战斧不是单纯的“防御武器”,它在伊拉克、南联盟、叙利亚等战争里早就成了“开战按钮”。谁敢保证日本手里拿着不会乱动?中国国防部去年就已经表态,点名批评美国纵容日本扩军,破坏地区稳定。今年9月,国防部发言人更直接,警告日本“加速军事扩张,远超专守防卫所需”。说得直白一点:这是在搞“进攻性军备正常化”。一旦这种趋势继续下去,整个东亚都得被裹挟进军备竞赛。

日本政客口口声声说“历史要反省”,但行动却在不断刷新下限。今天是400枚战斧,明天是不是就要轮到中程导弹?如果说二战后的日本是用经济崛起来粉饰“和平国家”的形象,那现在的日本则是用导弹来试探邻国的底线。可惜的是,导弹不会骗人。舰队改装、预算拨款、采购合同,每一步都是实打实的动作。这种突破,谁都看在眼里。

日本不是没有远程打击能力的选择。它完全可以等国产远程导弹成型,但偏偏急着进口美国货。这背后不是技术短板,而是政治投机。买战斧,不只是为了“补短板”,更是为了捆绑美国战略。一旦发生摩擦,日本能第一时间借美国之手拉响战斧导弹的扳机,既是对外扩张的筹码,也是对内军备扩张的理由。

问题来了,导弹能不能给日本安全?恰恰相反。它只会让日本更加卷入大国博弈,成为最危险的前沿。美日一体化是战略算计,但日本社会要承担的,却是随时可能被反制的风险。毕竟,战斧不是摆设,它是真能打到别人家里的武器。到时候,一旦擦枪走火,代价是谁来付?日本民众买单。

所以,与其说鸟海号改装战斧是“能力提升”,不如说是日本政治精英又一次绑架民意的冒险。历史上,日本军国主义的疯狂带来了怎样的灾难,不必赘述。八十年过去,本该记住的教训,却在导弹改装里被逐渐遗忘。今天的日本政客,把战斧当作护身符,可真到了关键时刻,护身符可能就是导火索。导弹能射得更远,但历史的阴影也追得更近。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