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冲突升温,军工股价暴增18%,开炮声响,谁闷声捞金?
当以色列的导弹划破伊朗夜空,伊朗的无人机群呼啸反击时,华尔街的交易屏上正跳动着另一种“战报”——洛克希德·马丁的股价单日跃升7%,雷神技术公司的市值一周膨胀18%,诺斯罗普·格鲁曼的期权交易量翻了三倍。
硝烟未散,资本已开始狂欢。
这场景似曾相识: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雷神公司股价在炮火中狂涨35%;2024年以色列突袭约旦河西岸,“铁穹”制造商股价单月飙升近30%。
同年,美国军工企业销售额同比激增30%,创下行业史上最赚钱纪录。
而此刻,伊朗与以色列的对抗再次证明——战争从未改变资本的嗜血本性。
军工企业赚钱的逻辑和普通公司完全不同。
它们不卖手机也不造汽车,90%以上的收入来自一个国家客户:美国政府。
2025年美国军费预算高达8950亿美元,占联邦总支出的15%,超过全球军费排名第2至第10国家总和。
这些钱一半以上流入了私营军工企业的金库。
但要维持这种“独家生意”,就必须确保“需求”永不枯竭。
对军工巨头而言,需求密码就是冲突与恐惧——而这两者,正在被系统性制造。
同一场军事行动争议,自由派媒体聚焦“政客失言”制造戏剧冲突,保守派媒体则渲染“情报泄露危害国家安全”,将批评者塑造成“叛国者”。
不同立场,相同效果:放大威胁认知。
前国防部长马蒂斯退役后进入通用动力董事会;雷神公司高管转任五角大楼采购主管。
过去十年,1580名高级军官和国防官员跳槽到军工企业,带着人脉和内部信息重新定义“国家安全”。
军工企业每年豪掷数亿美元游说国会。
2022年仅五大巨头就投入超1亿美元政治献金,直接换来政策倾斜。
获得合同的州则用选票回报政客,形成“军费-利润-选票”三角循环。
这种绑定军工、政界、智库、媒体的利益集团,被称作“军工复合体”。
早在1961年,艾森豪威尔总统就在告别演说中警告它“不正当的影响力”。
但如今这个巨兽已膨胀到连总统都难以撼动。
军工复合体的致命逻辑在于:和平是利润的敌人,动荡是财富的引擎。
当俄罗斯坦克开进乌克兰,美国立即追加800亿美元国防开支。
洛克希德·马丁的生产线彻夜轰鸣,“海马斯”火箭炮产能翻倍,股价应声暴涨54%。
巴以冲突中,以色列对精确制导弹药的需求让雷神季度收入激增14%。
其“铁穹”系统在加沙上空的每一次拦截,都化作财报上的利润数字。
军工企业甚至不需要主动挑起战争。
它们只需确保政策制定者相信:世界永远危机四伏:
智库报告渲染“中国高超音速武器领先五年”,却避谈美国同期投入百亿美元研发同类武器;
五角大楼视频演示“敌方无人机群瘫痪纽约电网”,而演示技术供应商正是军工承包商;
阿富汗战争持续20年,期间美军采购了120万件武器,其中34万件“下落不明”,部分流入黑市继续滋养冲突。
结果显而易见:美国军费按通胀调整后,从2000年的4000亿飙升至2025年的近9000亿。
同期,军工巨头利润增长跑赢标普500指数三倍。
雷神公司在巴以冲突期间股价飙升82.69%——比任何和平时期的科技股都耀眼。
军费膨胀的直接代价,是民生福祉的萎缩。
2025年,特朗普政府为筹措万亿军费,宣布两项关键决策:削减630亿美元国内项目支出;要求军队五年内裁减40%人员。
这笔账算得冷酷精准:
裁军9万士兵 ➔ 年省72亿美元
解雇6万文职 ➔ 年省50亿美元
砍医疗补助与食品券 ➔ 年省120亿
——凑出的钱正好覆盖军费新增部分。
但对普通人而言,这意味着什么?
被取消的7200万份食品补助券,让低收入家庭在超市里放弃鸡蛋选择罐头;
削减的保障房补贴,推高本就紧张的租金;
弗吉尼亚州的船厂工人保住了岗位,但俄亥俄州的护士学校因拨款减少关闭。
更深的矛盾在于资源错配。
美国每年投入军工研发的资金是清洁能源的八倍。
当中国5G基站覆盖城乡时,美国最先进的通信技术仍来自军工企业——且优先用于战场。
有经济学家算过:若削减20%军费,足够雇佣50万名护士、新增400万儿童托育名额。
但这些选项在国会辩论中从未出现。
军工复合体的阴影早已越过美国国界。
北约要求成员国将军费提至GDP的2%,直接刺激欧洲军备竞赛:
德国莱茵金属公司四年股价涨20倍,因欧盟推出8000亿欧元防务计划;
日本防卫费同比增9.4%,三菱重工拿下百亿美元导弹订单;
韩国韩华集团五年市值翻31倍,成为全球军贸新贵。
军火贸易甚至重塑外交逻辑。
美国对台军售表面是“协防承诺”,实则将地区绑入美式武器体系——后续维护、升级、训练全依赖原厂,形成长期吸金链。
沙特230亿美元买F-35战机,日本采购陆基“宙斯盾”,都是政治与利润的双赢游戏。
当全球军费攀至冷战后的最高峰,世界并未更安全。
也门内战中美制炸弹轰塌学校,乌克兰农田里散落着北约炮弹破片,加沙废墟中“铁穹”拦截弹残骸闪闪发光——这些场景共同拼出军工复合体的真容:一台以鲜血为燃料的印钞机。
艾森豪威尔六十年前的警告已成现实:军工复合体完成了对国家的“绑架”。
表面看,它提供着370万个就业岗位,支撑着关键州的经济;
深层里,它通过资本与权力的勾连,将战争转化为永久性生意。
打破循环需直面三重枷锁:
全美30%企业与军工相关,议员为选票不敢动刀;
美国国债超36万亿美元,军费开支占财政支出15%,已成经济毒瘾;
媒体将扩军包装成“爱国义务”,反战声音被贴上“软弱”标签。
当以色列与伊朗的导弹在夜空中交错,华尔街的交易员紧盯军工股走势,五角大楼的官员更新着采购清单。
这或许就是军工复合体最“成功”之处:它让战争成为某些人的刚需。
和平却成了全人类的奢侈品。
#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
最新资讯
- 2025-08-23美国在20天内经济崩溃,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反而伤害了美国自身
- 2025-08-23多数人押西方取胜:对俄把握更大:中国中俄联手信心打折
- 2025-08-23一国动兵450万,时刻准备和特朗普决一死战,马杜罗:美国疯了
- 2025-08-22海报图品丨文明之光 荣耀淄博
- 2025-08-22避暑纳凉贵州行|八月好戏天天有 暑期成为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