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李德生“特殊岁月”中升职最快的干部

自《亮剑》一经播出,李云龙便被誉为中国硬汉的代表,而其原型王近山所率领的二野部队亦随之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

著名将领王近山麾下汇聚了三位勇猛之士,他们被赞誉为军中的“三剑客”。今日所要讲述的,便是这三位剑客中的佼佼者。

此人名为李德生,曾身担12军军长重任,对安徽施行军事管理长达六年之久,并在文革期间担任了安徽省委书记的要职。

他的生命篇章在安徽之地悄然转折,由此铺展开来的是一位将军后半生的传奇篇章。

王近山对爱将李德生的评价颇高:“战场之上,他勇猛无畏,坚韧不拔,一旦重任交付于他,便如老牛般奋勇向前,毫无退缩之意。”

“在那些事情上,李德生显然不太适宜,难道其他人就适合吗?”

文革最快升迁官员

李德生初次与毛泽东进行面对面的深入交流,发生在1968年10月召开的党的八届十二中全会期间。彼时,身为安徽省的主要领导人,他作为列席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

周恩来宣读名单至“李德生”时,毛泽东立即打断发言,询问:“这位是李德生吗?”

毛泽东曾以“李得胜”为化名,因此,对于与之发音相近的“李德生”这三个字,他显得尤为敏感。

周恩来介绍道:“李德生同志担任安徽省革命委员会的主任,同时也是第十二军的军长。”李德生随即起身,向毛泽东行以军礼。毛泽东面带微笑,询问李德生来自何方,年岁几何。李德生回应道:“我是河南新县人,现年52岁。”

“关键在于大力宣传!”

如此简单的回应,引得场中几位人士发出笑声。然而,毛泽东对此颇感欣慰:“正因如此,我们需要制造舆论。共产党人几十年来投身革命,正是凭借舆论的力量。若无广泛的群众基础,岂能聚集起红军、八路军、新四军以及解放军等庞大队伍?群众基础乃军队之根基,亦是党的立足之本。”

1969年,中共九大召开之际,毛泽东同志在再次听闻“李德生”这个名字时,立刻回应道:“我且再瞧瞧德生同志。”

两次以相同的方式相遇,使得毛泽东对那位来自安徽的李德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69年夏季,李德生被任命调往北京,加入国务院业务组和军委办事组。在第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他荣膺政治局候补委员之职,协助周恩来总理分管水利部与国家体委事务。此外,他还积极参与了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筹备工作,并负责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

协助工作固然可以接受,然而,需明确指出,毛泽东主席亲自决定由李德生同志担任总政治部主任,并负责固定管理军委办事组的总政事务,此安排完全出自他的意愿。

在这项安排中,林彪最为不满。对于总政治部主任的选任,林彪持有不同的看法,他倾向于从吴法宪和李作鹏中选拔一人。

在一次政治局会议上,由毛泽东同志主持,时任政治局委员及国务院副总理、公安部部长的谢富治同志发表意见道:“李德生同志具备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专长于带兵作战,并不适宜从事政治工作。”

毛泽东立刻指出:“李德生不适合,难道你便合适吗?”

正是得益于毛主席的决策,李德生于1969年得以执掌总政治部主任之职。

这也是促成林彪迅速夺权的一个因素,他暗暗的感觉到毛在逐步分化他手中的权力。

林彪的克星被江青诬指为大军阀。

在1970年的庐山会议期间,毛泽东在严厉指摘林彪集团几位主要成员的错误时,特别在批示的括号内特意指出,“但除少数同志,例如李德生同志之外”。

“九一三”事件爆发之际,李德生担纲政治部主任重任,竭尽全力追查林彪事件的涉事者,同时迅速有效地将林彪背叛党、国的事实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我观察了一下,当前候选名单中既有资深前辈,也有年轻英才,唯独缺少中年骨干。我们不是倡导老、中、青三者的有机结合吗?那我们就应当遵循这一原则,实现老、中、青的和谐结合。”

毛泽东进而指出:“此‘中’,依我之见,宜从军队之中选拔。”依循毛泽东所提出的条件,唯有李德生符合要求。

在第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李德生同志荣膺中央政治局常委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之职,从而跻身正国级领导行列。

李德生是因为清查“九一三”事件有功当上副主席的,他哪里想到他后来也会成为“林彪分子”。 据《文史参考》2013年6月发文称,由于李德生在八一厂和解放军报的问题上和江青唱了反调,又在围绕邓小平到军委工作的问题站在了叶剑英一边,遭到了四人帮的陷害。

事实上,四人帮敢于陷害这个毛主席信任的将军,还有一个原因是,李德生在处理林彪事件中只将问题锁定在少数人身上,也让毛有点生气。

在1974年8月至9月这段时间里,各军区的主要负责人齐聚北京,召开重要会议。当时,毛泽东并未身处京城,而周恩来总理刚刚经历了手术,正处于休养恢复阶段。

王洪文主持召开的会议中,将李德生、许世友、韩先楚三人作为攻击对象,对李德生列举了多达十几项指控。

李德生心中明镜高悬,深知此乃“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之计,江青一伙意图借批驳自己之名,暗中编织周恩来、叶剑英的罪名。

李德生独自肩负起问题的重担,进行了“自我审查”。会议结束后,叶剑英特地寻至李德生身边,紧握着他的手说道:“该吃饭时就吃饭,该睡觉时就睡觉,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继之后的十届二中全会上,李德生同志卸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之职,仍旧担任政治局委员一职,并重返沈阳军区继续履行职责。

1974年“批林批孔运动”时,“四人帮”把矛头直指周总理、叶帅和李德生。

竟敢诬称李德生为“大军阀”,意图放火焚烧,意图将他彻底打倒。

尤其在安徽,李老成为“批林批孔”运动的鲜明靶心,大字报四处张贴,遍布街头巷尾。

他原本是文革期间最为瞩目的提拔对象,却也成为了该运动中受挫最深的领导者。

1976年12月,邓小平曾言:“李德生同志品行高洁,在‘四人帮’事件中并无瓜葛。”

尽管如此,李德生平反之举直至1980年代方才得以实现。

中科大位于合肥,李德生贡献巨大。

自1958年至1978年,郭老担任校长一职的二十年历程,至今仍可在中科大的校园中觅得他的雕塑,它历经风雨,却始终坚定地矗立在那里。

中科大北京十年,苦涩十年。

自1958年中科大成立之日起,其创校之举便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与科学史上的里程碑”;在短短两年不到的时间里,便被纳入全国重点大学的行列。短短数年间,该校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1961级学子在校就读时长竟达六年半之巨,直至1967年12月才完成学业并步入职场。而研究生院的派遣工作则直至1968年方才圆满完成。

一时之间,尚在初创阶段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遭遇风雨飘摇的困境,濒临倒闭的边缘。

自1966年5月起,十年动乱步入全面爆发的阶段,全国各地的高校纷纷停止招生,教学与科研工作被迫中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作为重要的科研基地,首当其冲受到冲击。

一时之间,校园内师生无不笼罩在恐慌之中,原本有序的教学秩序沦为批斗的场所,揭发会、批斗会、张贴大字报、激烈辩论此起彼伏,接连不断。

因珍宝岛事件,北京迁离。

1969年农历九月末,科大的代表分成两队,分别前往湖北沙市(即今之荆州)及河南南阳探寻适宜的地点。沙市设有科学院的干校,而河南小组则携带了中央国务院科教组组长刘西尧先生亲笔致河南省的函件。据此,两队预计选址过程将更为顺利。

然而,江西的反应尚可,果断予以拒绝;相较之下,河南却拖延不决,态度消极至极,既不接纳,亦不明确拒绝。直至南阳的领导侧面透露:“南阳的土地资源充足,三千亩至五千亩均不成问题,只是我们南阳目前尚不具备接纳任何一所大学的条件。”

因此,两组选址团队返回北京,一致反馈称,两地均不具备适宜的条件,不宜前往。

彼时的工作团队再度踏足江西。然而,江西省方面明确表态,无法接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要求。

在文革那段岁月,负责管理安徽地区的将领是李德生。他坚定地提出,要积极争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支持,而首选之地则是宣城,鉴于其地形以山地为主。

在安徽,工作组受到了热烈的欢迎。然而,他们在宣城逗留了许久,最终返程时表示,该地条件并不理想。

只要有愿意接受的人就好,何必如此挑剔呢?

据悉,安徽省表示愿意接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层遂作出决定,暂且将安排置于安徽境内,但地点并非宣城。

1970年1月底,相关人员向安徽省革命委员会主任李德生同志进行了汇报,并就学校迁址至合肥市一事达成一致意见。

清己严家,树家风传。

李德生,一位秉持军人本色的楷模,对自己及家人的要求严格至极。即便身处高位,他仍旧秉持为民务实、廉洁奉公的原则,始终保持自律、反省、警醒与自励。

在1962年那段艰难岁月里,李德生家中常常迎来众多宾客,家中粮食日渐告急。为了解决燃眉之急,他不得不向管理处借来粮票以购得粮食。待亲友离去后,为了归还所借粮票,他毅然决然地从全家的口粮定量中逐日扣除,历经两年的辛勤努力,方才将粮票悉数归还。

因此,他的数个子女因饱受饥饿之苦而患上了浮肿病。103团的杨团长便提议送去一些粮票,以助他家渡过难关。然而,当他们到家时,曹大姐(李德生的妻子)却坚决拒绝接受。

僵持之际,恰逢李德生归来,遂对杨团长严加斥责。

李德生与夫人曹云莲育有六个子女。这六个孩子均各有所成,其中四个女儿均选择了医学领域深造,而最小的女儿则拥有法语专业的背景。

李德生对小女儿持有最强烈的看法,她作为“文革”结束后首批获得公费留学资格的学生之一,毕业后选择留在了美国发展。

每当李德生忆起女儿,他总会在家中感慨道:“公费留学,远赴美国,实乃有悖家风之举。”

在美国,小女儿即将临盆之际,李德生这才主动拨通了她的电话,诚挚地邀请:“请回来吧,让宝宝回到祖国的怀抱。”

儿子应征入伍,尽管享有破格录取的资格,但他却坚决予以拒绝。

直至暮年,他依旧居住在那栋当年分配给他的住所。

2011年5月8日,我国著名人士李德生先生于北京安详离世,享年九十六载。

最新资讯